堂名 扩展

  • 项目编号:
    SZ-02-V-0025-03
  • 类别:
    曲艺
  • 类型:
  • 发布日期:
  • 更新日期:
  • 荣获:
   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
  • 颁发机构:

 
  堂名,苏州市第一批代表作昆曲扩展项目。
  堂名,约出现于明末清初,是一种清唱戏文兼奏十番音乐的乐班。这种乐班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以家乐班的形式存在(《笔梦》所记钱岱家乐班:“春时……侍御日偃其间,令诸妓或打十番,或歌清曲,……笙歌相间……” )。堂名的名称则见于清人徐珂《清稗类钞》:“‘堂名’,乐班也,亦称清音班。昔之江宁,今之苏、杭等处皆有之。”
  堂名的起源,一说可能与江宁府置清乐班有一定关联,也与明代的家乐班有一定的继承关系;一说是明末昆曲在昆山、太仓作为坐唱形式出现后流入民间而形成的。
  清人陈去病的《五石脂》中介绍了当时活跃于苏南农村中的堂名:“吾邑四乡,往往有三家之村,不识字之氓,亦俨然集其徒六七,围灯团坐,相与吹弹丝竹,唱元明人唱本,亹亹可听,入夜则打十番鼓,杂以科诨,大类郡城清唱……意者当日或盛集家乐,以为娱快,厥后国变家亡,世业凋谢,梨园子弟,星散无所归,则窜伏乡间,长为农夫以没于世而已。”此中“梨园子弟”即是堂名艺人。
  清代吴县(包括今苏州城区)的堂名活动相当繁荣。道光二十七年《苏州织造府示禁老郎庙管事人徇私弊混碑》有梨园清音集议之所的记载。“梨园清音”就是清唱戏文一类的班子。如《陆墓镇志》(清乾隆三十五年)有“吴地善讴,故镇中亦有集梨园(清音)者、打十番者”的内容。
  十番锣鼓是“创于京师而盛于江南”(《清捭类钞》)的民间吹打音乐,明代起在苏州十分盛行。《万历野获编》(明沈德符):“又有所谓十样锦者,鼓、笛、锣、板、大小钲、钹之属,齐声振响,亦起近年。吴人尤尚之。然不知亦沿正德之旧。武宗南巡,自造靖边乐,有笙、有笛、有鼓,有歇落吹打诸杂乐,传授南教坊。今吴儿遂引而申之,真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。”清叶梦珠《阅世编》:“吴中新乐,弦索之外又有十弗闲,俗讹称十番,又曰十样锦。其器仅九:鼓、笛、木鱼、板拨、钹、小铙、大铙、大锣、当锣。人各执一器,唯木鱼、板以一人兼施二色。……音节皆应北词,无肉声。……且有金、革、木,而无丝竹,类军中乐,盖边声也。万历末与弦索同盛于江南。至崇祯末,吴阊诸少年又创新十番,其器为笙、管、弦。”这表明如果说设有丝竹乐的“清锣鼓”来自京师,则增加了丝竹乐器的“新十番”(丝竹锣鼓)乃起源于苏州。

 

申报地区或单位:
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

保护单位:
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